不論理財或健康促進,我們都該這麼做!
- 陳惠絹
- 7月23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一. 安的是人性,穩的是人心
不論健康促進或是理財,最難的部分就是和人生太多及時行樂的「人性」反著做,例如美食當前卻要飲食有節、華燈初上卻要生活有律、疲憊交加卻要運動有常;絢麗登場卻要收支有餘、高利誘惑卻要風險有控、人生苦短卻要長期投資! 但真的不難,只要有心規律與用心自我連結,才能安住人性、安穩人心!
健康方面 :身體大部分的運作都是不用我們費心的自主神經系統,但要用心地給自主神經系統一個規律可依循的作息,同時藉由唯一可以和自主神經連結的呼吸,重新連結身體,醫生只能診斷你哪裡病了,但為什麼會病,應該你自己要最清楚,因為健檢報告的紅字肯定是呼應了你的飲食型態、生活作息與情緒壓力 !
理財方面: 看見自己與金錢的關係,因為心裡的洞要先補,口袋才能滿,錢是用來讓我們體驗生活、開心過日子,但如果談錢用錢就會焦慮或愧疚,肯定心理上還沒準備好變有錢,那麼靠運氣賺來的錢,肯定會用實力散得精光! 又也許你匱乏的從來不是錢,而是愛與安全感!
二.都要以終為始,就是目標要明確
健康方面: 人生最終的渴望應該是善終,但是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被不斷延長的是類死亡時間,所以健康的終極目標應該至少是猶如北歐國家說清楚講明白—死亡前7天才臥床,而不是任由自己加入平均臥床時間8年的行列。
理財方面: 自己一輩子到底多少錢才夠 ? 在多場演講上,我請大家計算出自己一輩子能賺多少錢,大致上都能算出,但請大家算出一輩子多少錢才夠花? 卻都回答不清楚,因為從沒想過,但如果不知道自己一輩子多少錢才夠,是不是就會總擔心著錢不夠,所以賺到錢時又擔心賺得不夠多、不夠快,兩隻腳拚著命一直追著四隻腳的跑! 因此藉由理財規劃最大的好處不是把錢花完上天堂,而是避免人生苦短的一輩子都在賺錢、賺錢、再賺錢,因為理財最重要的是花錢,花得理直氣壯、花得心安理得、花得歲月靜好 !
三. 都要運用時間複利,有耐心地慢慢變健康,慢慢變富有
健康方面: 就像養孩子,從完全依賴到完全獨立,時間的等待是絕對的,健康也是,時間會讓我們變老,但也會讓我們為促進健康做的每一分努力堆積出老而不衰的活力,規律運動的抗地心引力效果,真的不輸必須花很多錢的整型 !
理財方面: 時間對財富的累積更是,例如現在30歲的你,2025年7月為自己35年後的生活費存下並投資1萬在年化報酬4%的產品,2060年7月時就有等同現值約2萬金額可用;若是6%的年化報酬率呢?就是等同約目前現值的4萬,這就是巴菲特說的時間複利的力量,投資不是賺快錢的捷徑,而是慢慢致富的修練 !
四.都要懂得善用專業資源-借力使力
健康方面: 活到老學到老,絕對不是要我們凡事親力親為,自己不善長的,別傷神,尋找專業的協助,例如老了最怕力衰,因為常常一跌倒就不起,所以讓專業運動教練陪伴你正確的肌力訓練來預防肌少症就很重要;又三高(血壓、血糖、血脂)如果能在必須藉由藥物控制前,尋求專業營養師的飲食調整,相信必能讓往往接踵而至的器官病變卻步。
理財方面: 理財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以為投資就是理財,以為駕馭某些可賺大錢或快錢的投資工具就是借力使力了,但其實理財的起點是需要一位能陪你盤點現在、回眸過去與盼望未來的獨立理財顧問(IFA),協助你全面性地進行全生涯的理財規劃,就如同身體不舒服了,若未經仔細的評估診斷,如何對症下藥呢? 又如同身體各個器官,看似各司其能,但彼此間卻是相互支持代償,也就是說理財若僅就單一的收支管理、信用管理、風險管理或資產管理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往往事倍功半,甚或無效的!
五. 人生想要善終圓滿都要預立想要的鋪排,愛才能傳承
預立醫囑 : 只要是具完全行為能力之意願人,便可透過預立醫療諮商及預立醫療決定兩階段,選擇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醫療行為;因為要最親近的人替你選擇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姿態與下台一鞠躬的時間軸,真的只有託夢或擲筊才能緩解一下這種比悲傷更悲傷的痛。
預立遺囑 : 有些道別來不及說或不好說的,遺囑是很好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來不及花或根本花不完的錢,可以運用遺囑事先分配,當然有些特留分是需要注意的,但重點是透過遺囑,錢承載的是和諧的愛,而不是考驗人性的紛爭 !
健康促進或理財如此多的相似處,決不是巧合,因為想要看顧的都是人,人性讓我們一路上大大小小“事故”不斷,而人心才能將一塊又一塊的事故拼湊出一個屬於你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故事的結局-「遇見肯定更老,卻更好的自己」就等著你來鋪排!!!
Comments